[跳步]
1、 移动方法 以来球异侧脚用力蹬地,两脚同时离地向来球方向跳动。
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②弧圈类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动时常用;③跳步侧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转腰动作;④削球选手在接突击时常采用,但以小跳步来调整站位用得较多。
[并步]
1、 移动方法 一脚先向另一脚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来球方向移动一步。
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选手在左右移动中攻或拉球;②削球选手正反手削球;③并步侧身攻,多用于拉削球,右脚先向左脚后并一步,以便转体,随之左脚向侧跨一步。
拉打
是一种“先打后摩”的技术,即通过的向前运动,首先实现的是对球的加速击打,通过转体及前臂顺势摆动来辅助摩擦,制造过网弧线。拉打强调的是速度和落点,拉打时只要掌握好拍面角度,可以忽略来球的旋转,拉打的弧线相对低平。
鞭子抽打式发力
是一种“先吃后摩”技术,拍子倾斜更小、更竖一些,转腰引拍蓄势,大臂自然摆动,打开肘部,充分放松前臂引动拍子,自腿向腰发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力求在臂部适当放松的状态下触球,实现拍子与球的柔软接触,由拍子带动球共同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共同的运动中不断加速,逐渐增加拍子与球之间的正压力,当正压力达到峰值的时候,收臂摩擦,将球甩出。3、不要过于纠结'收小臂'小臂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也不宜过于放大,正确的拉球方式,可以以大臂带动小臂,也可以用小臂来解放大臂,都是对的。鞭子抽打式发力以摩擦球的中上部为主,是一种全身极为放松协调的发力方式,力量足旋转强,且有利于步伐的快速移动,并可连续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多用于在灵活移动中拉球,以及对拉、反拉、机会球的把握等环节。
纯摩擦式发力
是一种纯摩擦技术,通过向前或向侧、向上的快速摩擦,利用套胶的张力和快速形变,对球施加了一种复合斜向拉力。(比如:流星碰撞可产生火花,流星与空气的高速摩擦也可产生火花,火花产生的机理却完全不同,后一种就是重摩擦,也就是我说的纯摩擦)对控制的要求更高,对腰腿的力量要求更大,动作并不拘泥于一成不变,摩擦的方向可根据来球的旋转而定,可摩擦球顶,可摩擦球的侧面,甚至可摩擦球的中部和中下部,拉出来的弧圈球,旋转变化多端,一弧线较高,第二弧线强烈下扎或侧拐。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其缺点是纯摩擦式拉球需要集中全身力量,全身有一个集中收缩发力的过程,拉完一板,需要熟练的衔接技术来充分放松身体。因此,很少有人能连续多板使用纯摩擦式发力,多用于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杀软球,接发球抢拉抢冲,拉侧拐,反手拧拉不出台的强下旋、和侧上下旋,也可用来突然改变拉球节奏,或者使球旋转增加而不向前走球,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1、快搓比慢搓旋转要弱。
出自教科书。理由似乎是慢搓磨擦的充分。但在胶皮海绵越来越好的今天,仅靠小动作的台内球,并不遵循这一规则。情况似乎还是相反的。
2、拉弧圈时,擦球越薄,球越转。
见于某部教科书。受其害的爱好者之多,之广,之深,让人无语。
3、高吊比前冲旋转要强。
也是教科书中的理论。其实二者都是在转上下功夫。前冲弧圈的速度也是靠摩擦得到的。二者的区别就是力在向前和向上的分配上不一样。但力都是用在了加转上。这是一条没有经过检验的‘想当然’的结论。
4、拉弧圈时甩手腕会不稳定。
见于某些书籍和一些人士。甩手腕是一个加转的动作。我认为球的上旋越强,球越稳定。尤其是反手位,甩手腕会弥补因为反手位身体的限制而造成的摩擦球不充分。至于稳不稳定,看你力向上和向前的分配合不合理。
5、反手弧圈力量小于正手,但稳定性比正手好。
经常出自某些人士的口中。错误的是后半句。如果能专门对此作一个统计,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真实情况是相反的。理由很简单:转则稳。
6、如遇强烈下旋,拍形可稍后仰,触球中下部。
各处都能见到这个理论的影子,如果他指正胶,没问题。但可惜好多都是见于弧圈球的动作描述中。如果有人能照着这个动作高质量的拉起强烈下旋,我佩服。
7、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因为斜线长,容易上台。
见于某些解说员的语录。不知他从哪里得到'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这个论断,然后又靠自己的推理得出理由'斜线长,容易上台'。真是太不负责任的想当然的东西。
8、侧拉是王浩首先使用的。
这句话频繁的被解说员说出,让不少国人自豪。但这项技术从理论上来说并不难想到,技术难度也不大。横板出现这么长时间,做梦也梦出来了。老天爷干嘛非要中国的王浩来首先发明使用!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侧旋球乒乓球发球机联系方式的双蛇体育于2025/5/3 14:04:26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eihai.mf1288.com/shuangshe-285968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