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打球有这么一个现象:有些人正手还可以,但是反手总感觉别扭。正手对攻练习可以打到五六十个回合以上,但是反手对攻练习能上十板就不错了。
原因何在?其实这一类球友大多存在一个问题:肘部离身体太近!换句话说就是大臂和身体的夹角太小。我身高186,我的站位在中路偏反手,感觉很舒服,反手来球我可以用反手,正手大角度来球我可以跨一步护住,对对手来说,基本没有可以偷我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机会球(在身体附近)容易失误,而角度较大的来球,恰恰要去救球,肘部伸出去了,反而打出了很漂亮的球。而且,反手击球时肘部离身体太近,还会出现正反手转换不太好的情况。
1、肘部要伸出去
如果能在准备姿势时把压下来,做到“含胸收腹”,那么“前臂往前”就是个自然而然的动作,而如果像个棒槌一样挺直了腰,那么“前臂往前”就会变成一个很别扭的动作!同样道理,反手击球如果挺直了腰,那么肘部前伸的动作也是很别扭的。第三点、就是我们身体各个部位是发力的配合,脚下的蹬转,腰部的转腰发力,以及手臂的发力配合。所以,反手击球的要点是同样要做到“含胸收腹”,在这个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来球的情况决定肘部伸出去多少为宜。总之一句话:肘部只有勇敢伸出去后,你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击球位置!
2、反手击球的“”问题
反手击球和正手击球稍有不同。选择经典配置,为保险,都是些大浪淘啊淘剩下来的真金,即使不中,亦不远矣。在同样发力的情况下,正手击球的转换更明显,以右手持拍为例,在蹬腿转腰、挥拍击球的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地是从右脚转换到左脚上。而反手击球因为身体构造的原因,转换的过程不如正手击球那么明显,方法就是:击球前身体“收缩”,击球时身体“展开”,击球后迅速还原。简单地说就是“收缩、展开”。如果还觉得不够简单,那么就记住“收肚子弯腿、挺肚子起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转换方式即可。
3、反手击球的“步法”问题
以右手持拍为例,业余打球来说,两脚平行更合理一些,这样既能兼顾正手,正反手转换也方便很多。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必须是左脚在后、右脚在前!就是处理台内短球。这个时候,右脚必须及时上去,千万别弯着腰、伸着手去“够”球!
这种赛练脱节的问题还是很普遍的。很多球友练球时非常好一到比赛就不行了,主要还是平时练球时质量不高或者说缺乏针对性。因为要拉出半出台,向前的力量一定要控制小,否则球容易出台,大臂不能发力过多,否则弧线容易冒高。 练球时基本都固定套路,但是比赛时比的是综合能力。包括预判、对旋转的理解,正反手衔接步法等。 建议平时多练正反手进攻能力和控制能力。然后练练发抢、搓摆、搓中起板,正反手起下旋后的上旋相持、包括摆速等。练习时,要多结合步法练习这样才能把技术练得扎实些。当然还有心理因素,比赛和练球的心理是不同的。比赛能发挥出练球时的百分之七十就很好了,这需要自我调节和逐步积累经验。
摆短由于距离小,因此对球手的手感要求特别高,对于我们业余朋友来说难度很高。你说你们打球速度都比较慢,是指动作慢呢还是球速度慢,我想其中有动作慢的成分,也有球速慢的成分。而劈长则相对难度小,所以,在一般的比赛中如果对来球的把握不大,旋转判断不太清楚,还是选择劈长好,这样对方即使攻球也不会有太高的质量,我们就可以尽力防守,如果对方保守不进攻那么我们下一板就可以进攻了。这样既提高了稳定性又可以寻找进攻机会。
在比赛中,如果对方的反手特别强,那么你劈长可以选择其正手大角度,如果对方正手特别稳而反手失误多,那么你应该果断地劈长到对方反手,而伺机寻找机会进攻,或者加强防守。
比赛中,忌讳那种半长不长,半短不短的球,这种球除非角度特别大,一般很容易遭到攻击而陷入被动。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全自动乒乓球发球机工厂的双蛇体育于2025/3/31 14:04:57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eihai.mf1288.com/shuangshe-285232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