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打球有这么一个现象:有些人正手还可以,但是反手总感觉别扭。正手对攻练习可以打到五六十个回合以上,但是反手对攻练习能上十板就不错了。
原因何在?拉出来的球又冲又转,我每次向下引拍拉出来的球更像吊起来的,但不引拍又感觉要下网。其实这一类球友大多存在一个问题:肘部离身体太近!换句话说就是大臂和身体的夹角太小。这也就是为什么机会球(在身体附近)容易失误,而角度较大的来球,恰恰要去救球,肘部伸出去了,反而打出了很漂亮的球。而且,反手击球时肘部离身体太近,还会出现正反手转换不太好的情况。
1、肘部要伸出去
如果能在准备姿势时把压下来,做到“含胸收腹”,那么“前臂往前”就是个自然而然的动作,而如果像个棒槌一样挺直了腰,那么“前臂往前”就会变成一个很别扭的动作!2转腰在蹬腿启动了人体的基础上,腰部的转动可以使挥臂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是击球质量的关键点--与快撞契合。同样道理,反手击球如果挺直了腰,那么肘部前伸的动作也是很别扭的。所以,反手击球的要点是同样要做到“含胸收腹”,在这个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来球的情况决定肘部伸出去多少为宜。总之一句话:肘部只有勇敢伸出去后,你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击球位置!
2、反手击球的“”问题
反手击球和正手击球稍有不同。在同样发力的情况下,正手击球的转换更明显,以右手持拍为例,在蹬腿转腰、挥拍击球的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地是从右脚转换到左脚上。而反手击球因为身体构造的原因,转换的过程不如正手击球那么明显,方法就是:击球前身体“收缩”,击球时身体“展开”,击球后迅速还原。简单地说就是“收缩、展开”。主要是海绵的差异,海绵不像胶皮可以用模具模量控制,海绵的发泡工艺决定了每张海绵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还觉得不够简单,那么就记住“收肚子弯腿、挺肚子起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转换方式即可。
3、反手击球的“步法”问题
以右手持拍为例,业余打球来说,两脚平行更合理一些,这样既能兼顾正手,正反手转换也方便很多。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必须是左脚在后、右脚在前!就是处理台内短球。这个时候,右脚必须及时上去,千万别弯着腰、伸着手去“够”球!
正手攻有两种不同的调节击球方法:一是你提出的固定拍形以摩擦调节为主的,拍形与台面夹角75°左右,触球中上部,随着来球上旋强度的不同向前或向前下方击出,常用来对付攻球、弧圈球和不转球,对付下旋球,同样触球中上部向前上方用力摩擦;二是以拍形调节回击球的,拍形角度随着不同旋转的来球,在击球前加以调节。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重点说下打下旋球,拍形角度大约为90°~100°,触球的中部或稍中下部向前上方用力击擦,对近网的短下旋,角度同上,触球中下部,出手时以快速“兜翻”的动作击出。以上两种调节方法各有优缺点,前者稳定而简单,但威胁小,后者威胁大,但不易掌握和不太稳定。所以要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台内球多以第二种拍形调节,出台长球则以摩擦调节为主。。。此外对看不清旋转的来球,可以加大摩擦球力度,制造自主弧线加以还击,要知道旋转可以克服旋转,也能克制速度。觀察ㄧ些影片,发現手肘除了頂肘外,還會有向上向右的動作,請問老師手肘除了當支點外他在拉下旋時運行的方式。。。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陪练型发球机联系方式的双蛇体育于2025/3/30 12:57:35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eihai.mf1288.com/shuangshe-285217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