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牵扯到一个发力合理流畅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腿腰臂用力的协调。这里包含着引板的空间是不是充分,通过蹬转挥臂的速度是不是迅捷,触球瞬间的吃球摩擦是不是充分。这些都影响拉球的旋转。解决这个问题先从击球框架入手,腿腰臂要协调用力,不能散,尤其肘不要在体侧拉动过大,保持用力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在这个前提下,适当加大迎球距离,加快迎球速度。以右手执拍为例,球拍从右往左挥动,通常是左侧旋球,球拍由后往前挥动,可发出上旋、下旋和奔球。触球瞬间调整好板型,调节好打摩比例。
这种赛练脱节的问题还是很普遍的。很多球友练球时非常好一到比赛就不行了,主要还是平时练球时质量不高或者说缺乏针对性。 练球时基本都固定套路,但是比赛时比的是综合能力。包括预判、对旋转的理解,正反手衔接步法等。 建议平时多练正反手进攻能力和控制能力。然后练练发抢、搓摆、搓中起板,正反手起下旋后的上旋相持、包括摆速等。练习时,要多结合步法练习这样才能把技术练得扎实些。当然还有心理因素,比赛和练球的心理是不同的。发球时传统的准备姿势(以右手持拍为例)为:正手发球,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偏斜,左手掌心托球置于身前偏右侧。比赛能发挥出练球时的百分之七十就很好了,这需要自我调节和逐步积累经验。
1:击球的力通过球心则球不转、要想让球转起来,击球的力就要离开球心。同样的力,离球心越远球越转(力当然要与球有接触点)。小臂用来制造弧线手腕用来制造旋转,引拍不能太靠后容易造成动作来不及完成。要想把球发转,我们击球的切入点就必须远离球心,这就决定击球的板型要沿球的边缘用力,也就是说挥拍轨迹要采用向球内运行轨迹发球,
2:延长球拍与球的受力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球板上的接触球的位置,前点、后点,发转球要接触球拍的前点,这样就能延长球拍与球的受力时间。
3:增加拍触球时的作用力,既挥拍加速度和挥拍的力量。这就需要借助的转换、腰髋瞬时转动的速度和力量,手臂、手腕在放松状态下挥动的加速度。
4:抛球尽量高抛,这样可以借助重力加速度增加球对球拍的摩擦力,增强发球的旋转。
正手生胶滑板击球的中间偏侧上方位一点。
反手拉球
反手生胶也可以拉出一板小上旋,但是由于生胶的特性,挥拍动作与反胶有一定的差别。与反胶相比,生胶出球极快,球一接触球板就会迅速向前弹开,不能摩擦出像反胶那样的旋转。因此,生胶拉球时的挥拍应为从下至上将球“挂”起来的感觉,并随时准备拉球后的连续扣杀。根据以上原则推荐少儿用拍配置:8岁以下儿童推荐用拍里奥KC1儿童底板或银河的少儿板N系列,重量轻弹性适宜。
技术要点 1
.拍头下垂。在上面介绍的生胶弹击动作中,拍头朝下虽然是大忌,但是在生胶反手拉球中,拍头朝下引拍却是重点。拍头下垂,在挥拍中就可以借助手腕的力量给予球更大的旋转,防止打滑。脚下的运用与弹击并无二致,接近来球,并从后至前进行小幅度的交换。
技术要点2
拉球是一项比较有效的辅助技术。虽然生胶杀伤力大的是搏杀,但比赛中不是每一球都能扣杀,对方的搓球,以及其他下旋球都需要用拉球来处理。生胶拉出的球与反胶相比旋转不足,因此必须用拉球处理好下旋球之后,才可以发挥特长技术——连续搏杀直至得分。而为了之后能够连续进攻,一板拉球的线路必须考虑落点、对方的站位,以及战术安排,防止对方反拉。您好,基本理解没问题,这是一个慢慢体会的过程,但是击球左侧这个情况我不太赞同。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智能乒乓球发球机工厂的双蛇体育于2025/8/16 17:00:22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eihai.mf1288.com/shuangshe-288158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