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攻有两种不同的调节击球方法:一是你提出的固定拍形以摩擦调节为主的,拍形与台面夹角75°左右,触球中上部,随着来球上旋强度的不同向前或向前下方击出,常用来对付攻球、弧圈球和不转球,对付下旋球,同样触球中上部向前上方用力摩擦;二是以拍形调节回击球的,拍形角度随着不同旋转的来球,在击球前加以调节。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重点说下打下旋球,拍形角度大约为90°~100°,触球的中部或稍中下部向前上方用力击擦,对近网的短下旋,角度同上,触球中下部,出手时以快速“兜翻”的动作击出。以上两种调节方法各有优缺点,前者稳定而简单,但威胁小,后者威胁大,但不易掌握和不太稳定。所以要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台内球多以第二种拍形调节,出台长球则以摩擦调节为主。。。此外对看不清旋转的来球,可以加大摩擦球力度,制造自主弧线加以还击,要知道旋转可以克服旋转,也能克制速度。二、注意手法,一般直拍横拉或打应保持屈腕,击球前,手腕屈,手臂内旋,肘部抬起。。。
想把腰腿的力量传递至手上,肩关节是传输的关键部位,在这个环节连贯、不脱节就成功了。要求做到锁住肩关节,也就是说把大臂和上体连成整体,以腰带臂,使下肢力量顺利传导至手臂,然后触球点小臂快收击球,注意拍型的控制,这就完成了力量的传递。所以说,传递力量的关键是肩关节能否固定住,肩关节松了,腰腿力量在这里就分散了,就会造成你说的甩大臂动作,这就把下肢的力量化解掉了,变成靠手臂的力量击球,结果自然是击球质量不好。造成击球不够稳定,我觉得主要还是先把动作结构调整下,相对合理为好。原理如此,还需要你多多练习才能掌握。
弧圈球发明于日本,也可以说是削球孕育了弧圈球。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有个大学生叫中西义治,在大学生的比赛中他总是输给横握球板,以削球打法为主的另一个大学生涩谷五郎。中西义治就尝试向上提拉,但这种方法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况且球的运行速度慢,弧线高,旋转弱,根本对削球打法的涩谷五郎构不成威胁,为此中西义治非常郁闷。因此先分类之后按级别配置不同面胶,国狂级别的会根据国手的习惯进行微调整。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压住板,向前拉居然能把球拉过网,他喜不自禁,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弧圈球旋转的奥秘终于在比赛中大发异彩战胜了老对手涩谷五郎,从此人人模仿,弧圈球这项新技术在日本传播开了。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发球机批发的双蛇体育于2025/2/25 12:26:38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eihai.mf1288.com/shuangshe-2843863104.html